载行

A Student

《本草拾遗》里的抗生素:屋内墉下虫尘土

查抗生素资料的时候,很多书和网上的资料都提到了一本《本草拾遗》的“ 下虫尘土”能治病。但都没有给出原文,我也搜不到“下虫”到底是什么。因此试着找了一下原文。

这本《本草拾遗》是唐代陈藏器的著作。注意它和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不是一本书。维基文库和古腾堡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、Library Genesis都没有它的电子版。但近代,它的纸质版在大陆至少被出版过2次:

首先读秀上可以搜到,1983年,皖南医学院科研科出版过尚志钧辑校的版本,这个年代显然有点久了。万幸,淘宝或者孔夫子上还有2002年安徽科技出版社的新版。

最后我在读秀(或者百链)找到了2002年的扫描版(无OCR)。肉眼翻了一遍,怀疑抗生素这段对应的原文应该是“屋内下虫尘土“。(墉:城墙;高墙)至少在2002年的版本里,这是最(也基本是唯一)接近”蠕下虫尘土“的条目。具体描述还包括它的用法:干傅之,亦油调涂之。

(此处应有配图。但我忘记截图了。暂时人不在学校。)

经过搜索,我的新发现是,”屋内墉下虫尘土“后来似乎又被宋人抄进了《证类本草》。这本书就好找多了,维基文库就有(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s/%E8%AD%89%E9%A1%9E%E6%9C%AC%E8%8D%89_(%E5%9B%9B%E5%BA%AB%E5%85%A8%E6%9B%B8%E6%9C%AC)/%E5%8D%B704)。条目字句还是与《本草拾遗》是一样的。但目录是”屋内下虫尘土“,正文里就被写为了”屋内下虫尘土“。而堧(ruán),根据汉典,可以指宫殿外墙,或指”余地、隙地“,后一种用法的俗字即为””——它显然形似“”。

综合起来,古人发现的应该是墙下的霉菌,传抄过程中关键字有了变化。这事也给我提了一个醒,哪怕是教科书引用的材料,加进自己的参考文献里前还是得自己看一眼。至少如果你的参考文献写的是尚志钧的辑校的版本,都应该引用到了字的版本。

Next Post

© 2024 载行

Theme by Anders Norén